Notes
![]() ![]() Notes - notes.io |
產後護理之家
吳思葦醫師表示,如果經血正常就代表月子做得好,媽咪至少會恢復到懷孕前的狀態,甚至更佳的狀態,整個人的氣色都會變好、變漂亮! 若是體質屬於虛弱的媽咪,建議可以將坐月子的期間往後延6個月~1年。 真善美中醫診所醫師吳思葦表示,「坐月子是要讓產婦恢復健康!」一般的「產褥期」,是指胎兒及胎盤娩出後,至產婦的身體、生殖器官完全復原的期間,約需6~8週,產褥期間在家休養、調補身體,就是俗稱的「坐月子」。 其實,準媽咪應預先了解正確坐月子的觀念,並且做好準備與安排,才能在這段期間得到很好的照顧、充分的休息以及適當的調養。 陳燕菁說明,由於每個寶寶氣質不同,媽咪在月子期間學習照顧新生兒的過程中,可伺機觀察一下自己寶寶的特質。 例如,有些寶寶想要喝奶時,會出現咬手指、轉轉頭或哭鬧焦躁的徵兆;有些寶寶尿濕時,會忽然發出尖叫的聲音或是腳一直踢;有些寶寶躺久想換方位,可能會瞬間哭得非常大聲,因為寶寶不會翻身,只能以哭的方式表達。
坐月子還有一個很大的功能是要犒賞媽咪懷胎十月的辛苦過程,所以在坐月子的這段期間,必須讓媽媽好好的休息、吃睡無虞。 古時因為沒有縫合技術,產後會陰傷口癒合不易,且容易因衛生條件不佳感染,因此會要求產婦臥床靜養。
陳燕菁強調,產後兩週內有2%至10%的機率發生產後憂鬱症,並有一半以上媽咪容易產生負面的情緒。 因為懷孕的喜悅在生產後,彷彿就停止,取而代之的是照顧新生兒的責任,以及哺餵母乳的無助和徬徨。
月子裡吃水果常溫的就可以,如果剛從冰箱拿出來,可以在室溫裡放一會,沒有那麼冰就可以吃了。 但母雞的卵巢和蛋衣中卻含有一定量雌激素,會減弱催乳素的功效,從而影響乳汁分泌。 而且,公雞的脂肪較少,產婦吃了不容易發胖,有助於哺乳期保持較好的身材,也不容易引起寶貝發生腹瀉。
建議可以先以擦澡的方式進行(傷口部分須保持乾燥,不可接觸水分),待出院或是傷口穩定後再行洗澡,注意水溫不可過低,以接近體溫的溫水最為適當。 擦澡或洗澡完畢後,也應該立即將身體/頭髮擦乾,避免著涼。 會有不能看書報的禁忌,最主要是提醒產婦不能用眼過度,中醫理論裡生產過程耗傷陰血,產後多有損傷肝血的狀況,而「肝開竅於目」,相對眼睛缺乏濡養,是處在比較脆弱的時候,因此須避免使用過度。
現在不管是自然產或剖腹產後都可以洗澡,一方面生產會流很多汗,另一方面身上仍殘留許多血水和消毒劑,洗一洗較乾淨。 此時是醫院或月子中心嬰兒室的寶寶洗澡時間,在家坐月子可請家人幫寶寶洗澡。 並提醒媽咪,自然產媽咪可做乳部運動、深呼吸運動和抬腿運動,幫助促進循環、產後恢復。 剖腹產媽咪當麻醉藥退後,因不敢呼吸、不敢動,喉嚨會有點痰,可在身上抱一顆枕頭,重覆做咳嗽、深呼吸的運動,有助於身體慢慢坐起來。 餵母乳的上班族媽媽是很辛苦的,所以克服的最大問題就是──疲倦。 所以,她們除了照顧新生兒外,也要多照顧自己,儘量抽空休息。 充分的休息不但能勝任更多事情,使生活更圓滿,還能促進奶水的分泌。
每產生100cc母乳約消耗85大卡,衛生署建議哺乳期每日增加熱量約500卡。 醣類是體內熱量的主要來源,當攝食不足時會導致體內蛋白質的消耗,適量全穀根莖類的攝取才能避免蛋白質損耗。 除非特殊疾病(如腎臟病),一般產婦的月子餐並不必限鹽,但最好低鹽。 因為鹽含有鈉會吸附水分,若體內堆積過多的鈉,容易造成水腫。
西方食物中,牛奶、起司攝取量大,不容易有缺乏的問題;但國人平均每天喝不到1杯牛奶,飲食西化,蛋白質攝取過量也會造成鈣質游離。 建議哺乳期間每日補充低脂奶2杯或是鈣質含量高的食品如小魚乾、豆乾、芥藍菜、黑芝麻等,並搭配適當的日曬幫助鈣質的吸收,另外咖啡因會影響鈣質的吸收,應該酌量攝取。 這許多改變,都必需在產後4~6週,透過充分的休息調養逐漸恢復回來。 坐月子的目的就是希望產婦能在生產後藉由充分休息並搭配均衡飲食,以恢復懷胎及生產時所消耗的體能,並補充生產後及哺乳時所需的營養。 外觀上是讓膨大的腹部回復到未懷孕前的樣子,內在上是讓撐大變形與異位的器官恢復到原本的位置、彈性與功能。 更重要的是此階段是新生兒和母親彼此建立親密關係的開始,如果母親能有平靜和安寧的心情,對和新生兒建立親密關係是有關鍵性幫助與深遠影響的。 黃中瑀表示,現在有不少產婦年齡偏高,產後體力差,也容易焦慮憂鬱,才會沒有奶水,這與吃不吃麻油雞無關。
一出生就親餵寶寶,不但可訓練寶寶含乳,也能刺激初乳分泌。 若出生後就請醫院杯餵寶寶,可能導致寶寶不會含乳,日後若想再訓練難度會增高。 此外,建議寶寶出生後2週,應依照寶寶需求餵奶,因為寶寶剛出生,奶量尚在建立階段,寶寶無法一次全部喝完需求的奶量,一般寶寶約3至4小時餵一次奶,剛出生有時2小時就須要餵一次。 若選擇親子同室親餵寶寶,能按寶寶需求哺餵,讓寶寶想喝就能喝,情緒不但較穩定不易哭鬧,同時也省去擠乳、洗奶瓶、消毒奶瓶的時間,媽咪同時能得空吃飯、睡覺、運動,甚至幫寶寶拍照、錄影等。 而且親子同室又親餵的媽咪,較不會有乳腺炎的問題,因為寶寶在身邊,一天吸吮的次數可能大於12次,乳線不易阻塞。 大部份產婦產後一開始可能沒什麼乳汁,約莫2、3天後開始覺得胸部會脹,這時候可試著按摩胸部,或是感覺胸部脹時用手擠擠看,看能不能擠出一點初乳。
若發現來源不正確或有缺漏,其並非蓄意造成,Pinkoi 會於告知後更正。 若想要使用 Pinkoi 的內容產物(個人行為使用或商業行為使用),請務必遵守以下規範: 1. 須註明來源為 Pinkoi.com 並附上 Pinkoi 內容的原始連結。 須保留原始內容;任何字詞、照片、影片、logo 皆不得修改或增減。 隨著社會變遷及家庭結構改變等因素,雙薪家庭增加,家庭部分的功能逐漸式微,進而需要社會提供替代之服務協助,因此產後護理機構大量增加。
Homepage: https://www.postpartumsuite.com/
![]() |
Notes is a web-based application for online taking notes. You can take your notes and share with others people. If you like taking long notes, notes.io is designed for you. To date, over 8,000,000,000+ notes created and continuing...
With notes.io;
- * You can take a note from anywhere and any device with internet connection.
- * You can share the notes in social platforms (YouTube, Facebook, Twitter, instagram etc.).
- * You can quickly share your contents without website, blog and e-mail.
- * You don't need to create any Account to share a note. As you wish you can use quick, easy and best shortened notes with sms, websites, e-mail, or messaging services (WhatsApp, iMessage, Telegram, Signal).
- * Notes.io has fabulous infrastructure design for a short link and allows you to share the note as an easy and understandable link.
Fast: Notes.io is built for speed and performance. You can take a notes quickly and browse your archive.
Easy: Notes.io doesn’t require installation. Just write and share note!
Short: Notes.io’s url just 8 character. You’ll get shorten link of your note when you want to share. (Ex: notes.io/q )
Free: Notes.io works for 14 years and has been free since the day it was started.
You immediately create your first note and start sharing with the ones you wish. If you want to contact us, you can use the following communication channels;
Email: [email protected]
Twitter: http://twitter.com/notesio
Instagram: http://instagram.com/notes.io
Facebook: http://facebook.com/notesio
Regards;
Notes.io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