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What is notes.io?

Notes brand slogan

Notes - notes.io

2007年,当我们还在享受着让人尝尽百味的高考时,Baran在Nature发表了他的代表作之一的Total Synthesis of Marine Natural Product Without Using Protecting Groups。结合他之前的一系列非常优美的工作,年仅30岁的他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第四代有机合成大师。稍晚一些的时候,MacMillan在Science上发表的Enantioselective Organocatalysis Using SOMO Activation,则是将有机小分子催化领域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MacMillan持续地在机理和概念层次上的创新,使得他成为了有机小分子催化界的大师。而当我们沉浸在享受获取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喜悦时,第三代有机全合成化学家中的杰出代表,Stevens V. Ley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长的Azadirachtin的全合成。值得一提的是,Ley花了17年的时间,确认了Azadirachtin的结构,又经过22年漫长地努力,完成了这最难产的全合成。此后一个月,我来到了华理。

在这随后的四年中,有机化学在飞速地前进。全合成界,P.S.Baran依然引领着潮流,用着极短的步骤作出前人很多年才能完成的分子,但biomemetic synthesis以及不含保护基的全合成的报道越来越多;小分子催化中,MacMillan以及一些其他的化学家开始使用不对称催化的方法进行一些全合成的工作,以证明小分子不对称催化同样功能强大;金属有机界领域,碳氢键活化和四价钯方法学以惊人的速度被开发出来。还有一些例子值得人们回味:K.C.Nicolaou完成了Maitotoxin所有片段的合成,这一分子量3000多,手性中心100多个的庞大分子的全合成指日可待;Buchwald通过使用多种配体共催化的方法实现了单一催化体系合成多种碳氮键这一重大突破......

四年前,我开始了大学生活。同很多人一样,我迷茫过。第一堂化学课就让我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我们学的是化学吗,一门科学难道是这样的简单、无聊和乏味,甚至还没有魔兽有意思?不,我不相信!我奋力的抗争,去旁听大二的有机化学课;去图书馆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找书......但是我接触到的DOTA仿佛有着更大的魅力。于是,上课时候,我坐在第一排,看自己的书,睡我的觉,下课了,大家一起DOTA。大二上学期结束,我除了能够很熟悉的记住基本的有机化学反应和机理以外,脑子中除了DOTA的意识,就再没有别的了。

不能这样,我命中注定要与别人不同,我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我要做科研,创造知识远比创造财富更能达到永恒......

到了大二下学期,我得到了一个去实验室工作的机会。与其说是做科研,倒不如说是打酱油。我像研究生一样,自己做反应,自己做自己的实验记录。但是,为什么要这样做,在这基础上,下一步要干什么,我一无所知,也无处可循,因为师兄好像也不知道,导师也懒得去细细解释。那时做的实验乱七八糟,做过原料,做过催化剂,试过反应。只记得过柱子拿到纯的东西是很爽的,每天能做三个反应过三根柱子是很有成就感的.....

同样是在这个学期,我无意中在图书馆掏到了一本发黄的Designing Organic Synthesis的翻译版,上面全是有机合成的题目。但就是这本书,让我开始感觉到有机化学的思维是富有逻辑的。逻辑,一个多么有魅力的东西。啊,原来有机合成是可以这么思考的。那个暑假,我读完了这本书,把里面的每个分子的合成都写了一遍,感觉基础有机里面的东西我都能够用一根线串起来了。

我一向是有点自负的,因为我DOTA的时间不比别人少,上课又不听课,考试之前又不喜欢复习,所以我的成绩一直不好。那既然我在本科课程学习中没有一点成就感,那我就去上博士的课。然后就遇到了现在的老板。第一堂课,他一直在说NHC卡宾催化中的逻辑思维,如何由这一篇jacs想到做另一篇jacs。当时,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NHC,也不知道jacs是个什么级别的杂志,只感觉到这个上课总是带着帽子的老师,他口中的化学好像很好玩,他口中的jacs好像都是水到渠成的。随着课越上越多,我每周的那个时间都会重复的听到这两个词:“化学”“逻辑”“化学”“逻辑”......还有就是金属有机,G.C.Fu,B.M.Trost,Buchwald;全合成,KC...于是我开始尝试了解一下这些家伙都在做些什么。开始看文献,我只看communication。那时jacs上的communication还是尽限两页,我把不会的非专业名词都跳过去,先看scheme,scheme看懂了其他的就不看了。就这样,很不完整地看了100多篇文章,同时把M.C.White在Harvard的金属有机讲义读了一遍。大三上学期本来课就多,我又花大部分学习时间在看这些东西,专业课一下紧张了,貌似结构化学一共就看了3天......但最后,我在博士生的课上考试考了91分,第二名的博士只有70多分。最关键的,我感受到了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其魅力所在。化学,是可以用来玩的,玩的好了,你就是化学家中的大牛。

然后到了大三下,我继续着翘课,坐第一排看文献的传统。英语好了一点,就把真个文章完整的读一遍,全合成的文章读多了,看其他的文章就很轻松了。那时候开始,每天都要看两三篇。我是个大牛控,每次有大牛的文章出来,都会细细去读。看着看着,看到了KC的关于MTX的ABCDEFG片段的合成。于是,一个想法悠然而生,这个分子中的多梯子状地环氧骨架不是可以通过一步串联反应做出来吗?于是就给KC发了封邮件,把我的想法说了一通,顺便强调了下我只有18岁。他老人家真的回信了!信得内容如下:

Dear Pengfei!

Your proposal is brilliant for an 18-year old! However there are a lot of reasons that it will not work as we know from experience! If you ever come to my lab we can explain to you and perhaps guide you into developing a more realistic strategy!

Because your proposal is impressive, I request that you send me your details: CV and undergraduate grade transcripts, where do you go to school, who is your professor, what is your plan for a Ph.D.? Etc...

Warmly,

KC Nicolaou

他在邀请我读博士吗?那可是全世界最成功的全合成课题组啊。于是,6月份开始我就开始准备GT,准备申请材料,大概是从6月开始到11月第二次G考完,我每天就是背6到8小时的单词,然后看5到10篇文献......当然最终申请失败是可想而知的。

在那五个月中,我与KC一直有邮件来往,他在邮件中除了鼓励我,多次提到一句“develop your own chemistry”。我自己的化学,这似乎可以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之一了,好像还很远啊,不过听起来感觉不错,那就去做吧,用灵感和汗水,构建我自己的化学。

当时申请结束,我也预想到以我的硬条件只申请Scripps/MIT之类的学校会失败,于是就在几乎没有准备的条件下考了次研,然后就考上了,还是一等奖学金,加入了童老师的课题组。

与老板交流中,他的有句话让我记忆犹新:“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首先要能够爬上去。”我比较赞同Gladwell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即在一个领域花10000小时的时间,能够取得一个较高层次上的成功。对于有机化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意味着对所有的有机化学的知识都有个系统的掌握,外加上其他一些与有机相关的例如数学、物理、其他的化学、英语、艺术......每周如果工作100小时,大概3年时间能够达到10000小时。在每天14到15小时的工作中,大概有3小时是在思考深层次上的问题,那么10年时间,这样纯粹的思考时间就会达到10000小时,那时,一个人应该能在理论上到达一定的高度,开始有属于自己的化学。

最近一段时间,我在童老师的指导下有着一些进步,比如看文献的时候能够发现一些完全没有贡献的机理研究实验,能够从模型的角度思考一些类似的反应,以及提出了一个可能的膦化学的新的方向...要放假了,其实我更想现在去实验室把我设计的反应做出来。

似乎很多人都在关心什么是天才,也很少有人承认他们的生活中有天才。对于在攀登金字塔的生物中,只有鹰是天才,因为鹰在他年轻的时候,有着出众的天赋,每周工作100小时,坚持数十年努力不懈......






     
 
what is notes.io
 

Notes.io is a web-based application for taking notes. You can take your notes and share with others people. If you like taking long notes, notes.io is designed for you. To date, over 8,000,000,000 notes created and continuing...

With notes.io;

  • * You can take a note from anywhere and any device with internet connection.
  • * You can share the notes in social platforms (YouTube, Facebook, Twitter, instagram etc.).
  • * You can quickly share your contents without website, blog and e-mail.
  • * You don't need to create any Account to share a note. As you wish you can use quick, easy and best shortened notes with sms, websites, e-mail, or messaging services (WhatsApp, iMessage, Telegram, Signal).
  • * Notes.io has fabulous infrastructure design for a short link and allows you to share the note as an easy and understandable link.

Fast: Notes.io is built for speed and performance. You can take a notes quickly and browse your archive.

Easy: Notes.io doesn’t require installation. Just write and share note!

Short: Notes.io’s url just 8 character. You’ll get shorten link of your note when you want to share. (Ex: notes.io/q )

Free: Notes.io works for 12 years and has been free since the day it was started.


You immediately create your first note and start sharing with the ones you wish. If you want to contact us, you can use the following communication channels;


Email: [email protected]

Twitter: http://twitter.com/notesio

Instagram: http://instagram.com/notes.io

Facebook: http://facebook.com/notesio



Regards;
Notes.io Team

     
 
Shortened Note Link
 
 
Looding Image
 
     
 
Long File
 
 

For written notes was greater than 18KB Unable to shorten.

To be smaller than 18KB, please organize your notes, or sign in.